“一谢共产党,翻身把你想,以前我们做牛马,现在人人把家当;二谢共产党,吃饭把你想,以前忍饥又挨饿,现在温饱奔小康……”
在革命老区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龙凤村田家沟村头的大喇叭里,遵义人最熟悉的歌声传入耳中,婉转而悠扬。这里是花灯剧《十谢共产党》的发祥地。
“十谢”唱的是农民衣食住行和教育、医疗、养老等十个方面的新变化。“没有党的好政策,哪有这些新变化。”湄潭县兴隆镇人大主席朱顺光说。
“当年红军长征进入贵州,《十送红军》在遵义唱响,如今老区群众脱贫了,大家又发自内心唱出《十谢共产党》。”朱顺光说。
3月3日,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布公告,深度贫困县正安脱贫出列,这标志着中国革命发生伟大转折的红色圣地遵义,贫困县全部“摘帽”实现整体脱贫。
资料图:遵义市湄潭县龙凤村田家沟。 杨茜 摄
赤水河畔脱贫攻坚再出“奇兵”
地处武陵山、乌蒙山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遵义是革命老区之一,红军长征期间在遵义转战三个多月。
长期以来,受历史、地理等因素影响,遵义贫困面广、贫困量大、贫困程度深,是全国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战场之一。遵义市共有8个贫困县,871个贫困村。
困难面前,革命老区遵义儿女,提出“全省脱贫攻坚战中当先锋、走前列、作贡献”,不留后路。
赤水河奔流,纪念碑耸立。赤水市元厚镇桂圆林村,85年前红军四渡赤水一渡渡口所在地。这个曾经的省级一类贫困村,出了名的“火烧梗”,吃水靠挑,灌溉靠天,粮食亩产200来斤,吃饭都不够。
“桂圆林村不仅有红军长征时留下的红色印记,还有发展产业的脱贫决心。”元厚镇党委书记马乃元说。
“等到夏天啊,村子里到处是桂圆树和荔枝树,果实满枝。”村民曾祥均给记者描述着收获时的场景,“看今年的长势,预计荔枝和桂圆的纯收入将有20多万元(人民币,下同)。”
2014年,元厚镇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,桂圆村作为省级一类贫困村,着力强化基础设施建设,修建小水窖、小山塘、管网布、修建通村通组公路,实现水、电、路、讯基本全覆盖。
基础设施的完善,让村民专心投入到产业发展中。
如今,1600多人的桂圆林村,桂圆面积就有6000亩,占元厚镇万亩桂圆林的三分之二,全年产量约50万斤,收入达400万元左右。
除了桂圆,桂圆林村还发展起了荔枝、翠红李、樱桃等水果种植,桂圆林村成了远近闻名的水果之乡。
赤水,这个在中国革命史上演绎了“四渡赤水出奇兵”的黔北边城,2017年10月30日,贵州省政府正式批准赤水市退出贫困县(市),率先在贵州省66个贫困县(市)中第一个脱贫“摘帽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