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岁末,在市教育局、环保局专家验收组的盛赞声中,学校创建成都市环境友好型学校工作完美收局。在我看来,这无疑是学校近来所获得荣誉中,最具份量的一个,是送给62位辛勤班主任和无数为此付出艰辛努力的同仁,最好的新年礼物。
三十年前,12月的成都,天空时常飘起雪花,城里城外屋顶、树上树下,会铺上薄薄的冰雪,虽然比不上北国的冰雪,孩子们却也可以尽情地嬉戏、打闹,享受这份自然给予的快乐。现在冰雪对于成都人,是那么的奢侈:或许要开车数小时,到周边高山上才可一睹芳容。
二十年前,老南门、望江楼、东湖、高河坎、姐儿堰……都是孩子们戏水游泳的胜地,成都人在这条叫“锦江”的岷江支流上,享受闲适的生活,舒展慢节奏的情怀。
现在“锦江”之名被弃若敝履,改称“府南河”,丢掉的何止是一份文化。两岸鳞次栉比的华美高楼,与河里鱼虾绝迹、污秽横流,形成强烈的对比。成都人的母亲河,流淌着的不仅仅是讽刺。
七年前,北京奥运会。某国运动员一下飞机,就戴上让当时国人难以接受的口罩。那时,大多数国人的眼里和心中,绝没有pm2.5这个概念。奥运,百年来中国人圆梦的盛会,居然有人不竭力捧场?国人的愤怒,新闻界的渲染,奥运会官方的巨大压力,迫使这些带过口罩的运动员道歉,才草草收场。
今天,我们不仅习惯带戴上口罩,更习惯每天出门前在手机APP里查看PM2.5数据。
这两年,每学期我都要给孩子们看柴静制作的环保警示巨片:《苍穹之下》,这或许也算是一个改变。
除了分数,还应该给孩子们什么呢?
三
学校从市中心搬到双建巷,一晃就是十五年了。时光荏苒,今天的学校,有了脱胎换骨的巨变,最让我感动的,是在近四万人关注下,以排名第五的身份,戴上“成都最美中学”的桂冠。
从花木扶苏的华西坝,到绿树掩映的双建巷,学校始终把“和谐”、“绿色”、“文化”融进每个人的血液中,注重培育孩子们与自然、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理念。百年华西的传统,延续不绝,这一点令我十分欣慰。
今天的华西,学校的建筑、园林景观设计、校园文化建设,充分体现开放、包容、人本、生态、跨文化等国际化元素。
“以文化浸润学生的心灵,以高雅艺术陶冶情操”,华西人每天都在用心打造,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、每一面墙、每一棵树都传播美,都承载对孩子们的文化熏陶的功能。银杏树掩映校史馆,大门前的校史文化墙,足球文化墙,逸夫楼下的美术苑地,中教学楼道内的书画、陶艺展示……这些是我的同仁们慧心的结晶,也是我的同仁们巧手的杰作。
我极其享受这一切——
漂亮大气的运动场上,有“罗伯特巴乔们”在左突右冲;墨池边沉郁的铁树旁,有“孔子们”在释疑解惑;靓丽的舞台上,有“屈原们”在大声问天;杏叶飘飘的沉降广场台阶上,有“苏格拉底们”激情的思辨;烂漫的樱花树下,有“徐志摩们”诗意的徜徉;精心装扮的红楼里,有“华罗庚们”缜密的思索……
“时间是一只藏在黑暗中的温柔的手,在你一出神一恍惚之间,物走星移。”(注:龙应台语)
四
台湾女作家龙应台说:“人对自然、对生命过度地暴虐、亵渎之后,他究竟还有什么依靠呢?如果勇敢领袖们的心里深埋着仇恨和野心的地雷,敏感的阿拉伯芥又救得了几个我们疼爱的孩子呢?”
数年前,成都市用“绿色学校”名号评价学校的环保教育工作,现在改成“环境友好型学校”。数个字之差,已是霄壤之别。
在这个浮躁的当下,教育不缺少概念,不缺少理论,不缺少技术。缺少的是对急功近利的拒绝,缺少的是对生命的关注,缺少的是真正的理想和情怀。
有校有校字华西,百岁华美犹青春。